打开APP
放弃年薪几十万工作,他们回乡直播卖农产品,火了!

“各位老铁们,今天给大家看看我们村里种的无花果。”清远市清远区石潭镇联滘村委会水西村的无花果园里,正是果实成熟的时节。“特别清甜,看到都流口水!”戴着草帽,操着一口广式普通话,水西村副村长刘逢明在枝桠间穿梭,找寻那些正待成熟的果实,拍摄成短视频,上传到快手平台。

这条不足1分钟的无花果视频上传到快手短视频平台后,短短几天,便收获了2万多播放量。与之同步的,还有节节攀升的销量。

“我们这里好山、好水、种出来的好东西,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。”今年44岁的刘逢明充满着干劲。

村官“明哥”

从城市返乡建设

当初的选择是对的

现在,如果你来到水西村,看到的是一片田园生活的图景。一排排房屋坐落在连绵的山峰旁,村居道路宽敞整洁,街面上几乎没有垃圾。村口不远处,“水西初心农庄”的招牌醒目,几乎每隔一段时间,临近乡镇的村官、外地的考察团、有意向合作的商户、想来乡村旅游的游客……一波波新鲜面孔到访水西村。田间地头,五色水稻、农作物大棚等分门别类,小溪从旁流过,水流清澈地可以直接用来洗手,不时有村民提着农具走在乡间的道路上,按时投入到各项产业的劳作中。

这在几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。2016年,刘逢明刚回到水西村时,村里的房屋破败萧条,田地荒着无人管理,由于缺少工作机会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这里。

刘逢明也曾是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一员。2016年以前,他做生意多年,年薪几十万,小有积蓄,也早已在清远市安家。“那时候想着,如果家乡有工作可做,能生活得好,我们也没必要出来打拼。”外出打拼多年,刘逢明一直想,等以后有能力了就回来建设家乡。

转变的契机发生在2015年。在清远市组织的一次考察中,刘逢明来到浙江安吉水口村参观。“别人的乡村真的发展的很不一样,非常舒服。”这次行程给刘逢明带来很大的震撼,他不禁想到,这个村子有的,水西村也有,为什么不能把水西村建设地更好?

他想从城市回到农村。起初,没有多少人支持这个想法,“每个人都往城市跑,你回到村里干什么?” 妻子最初也并不理解。在水西村,质疑的声音也如影随形,村民的不信任、乡间事务的繁杂一件件困扰着他。

2016年下半年,刘逢明把生意全盘转让,回到水西村全心投入乡村发展。空气清新,绿意萦绕,瓜果丰盛,水西村的绿水青山是得天独厚的优势。同时,地处粤北山区,水西村距离清远市城区都有68公里的距离。一个摆在他面前的难题是,怎么让更多的人知道水西村。

短视频成为了这个推手之一。2018年8月,清远市首推“乡村新闻官”制度,通过聘任乡村新闻官,帮助广大农村对外推广宣传家乡特色。

刘逢明是清远首批乡村新闻官之一,在清远联合快手进行的培训期间,他第一次接触到短视频。2018年11月,他拍摄的第一条与玻璃栈道有关的短视频一经发出,便迅速收获了100多万的点击量。

“当时都傻掉了,觉得很厉害”。刘逢明告诉南都记者,巨大的播放量给了他很大的启发,“一个视频,就有100多万人能够看到,说明了短视频的影响力,我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宣传家乡,把水西的好东西带给更多的人。”

说干就干,以“水西初心农庄(明哥)”为名,刘逢明开始尝试拍摄和制作短视频。在以前,这是他从未接触过的领域。如今,刘逢明觉得,依托开放的网络平台,屏幕那头,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可以了解水西村。

乡村日常工作、水西日常风光……短视频平台上,刘逢明拍摄的内容包罗万象。这几乎不花费他太多工夫,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,他的镜头捕捉着水西村一点一滴的变化。村民齐上阵播种五色水稻,红彤彤的无花果从成熟至收获,再至晾晒售卖,通过他的短视频,记录着水西村的日常。短短一年间,刘逢明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100余个视频,播放量超过500万,粉丝数也突破6万。

屏幕的那一头,水西村也走进越来越多人的生活。“有很多游客看了视频之后,来我们水西参观、游玩。”刘逢明告诉南都记者,如今,村子里的变化显而易见。在以前,村民的集体年收入只有5000元,到如今,已经达到50万元。

返乡两年多,看到村民生活改善,刘逢明很开心。

“回过头看,我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。”返乡建设,扎根家乡2年多,刘逢明觉得,现在是最好的时候,“我感觉,可以看到未来。”

村官“老兵”

发展产业扶贫

用短视频搭起连接外界的桥梁

“现在,我们的农产品基本不愁卖。”在清远,有许多村官正和刘逢明一样,利用网络平台推介乡村,振兴乡村。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党支部书记陆飞红便是其中一位。

四面环山,人均耕地面积偏少,仅有一条崎岖公路与外界相连,山路蜿蜒盘桓数十公里后才能到达村里。作为英德市连江口镇唯一的省定相对贫困村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这里的17个村民小组,482户2225位村民的生活深陷贫困之中。

2005年,19岁的陆飞红退伍回乡,面对村子里四处可见的垃圾,留守在村的老弱幼童,他决心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。

目前,在陆飞红的带领下,经过干部群众两年的不懈努力,55户贫困户(137人)已全部实现了预脱贫目标。

陆飞红告诉记者,与传统的扶贫方式不同,结合耕地少的自然特点,连樟村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发展之路。从村委会的办公大楼往外走,现在的连樟村正到处处在基础工程的建设中。

“以前因为田地太少,都是出去打工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村里玩,我们平时就摆摊卖自家种的农特产品,很受欢迎。”今年50岁的黄姨在自家房子的门口晒起了花生,她告诉南都记者,这几年,眼看着村里修起了路,造起了大棚,自家的泥砖屋也拆了重建,整齐的砖楼崛地而起。

连樟村村委会的对面,几十亩的蔬菜大棚热火朝天。在以前,这些农产品如何销售出去常常是陆飞红头疼的问题。

“去年我们大丰收,有五六万斤红薯,一时间销路很发愁。”陆飞红告诉南都记者,去年,恰逢他成为清远“乡村新闻官”,清远当地鼓励他们以短视频的形式传播农产品信息。

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在刚刚丰收的红薯地前,他开始尝试拍快手。

只有短短的15秒,但发布之后,一个星期之内就卖出了1.2万斤红薯。陆飞红直言意想不到。他告诉南都记者,“短视频、电商等新的传播形式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连樟,把连樟的好东西分享给更多的人。”


就像一座与外界连通的桥梁,通过短视频,陆飞红带领着村民们走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。

村官“网红”

记录乡村美食美景

把村民的马蹄、牛肉干都卖出去

生在农村长在农村,在大城市生活近10年后,兜兜转转又回到农村建设。90后的李靖云做出了和很多年轻人不一样的选择。作为连州市丰阳镇朱岗村村干部、乡村新闻官,李靖云说,她喜欢这样的慢生活。

“最开始回到乡村,更多的是为了不让我的女儿成为留守儿童。”李靖云告诉南都记者,在广州求学、工作多年,结婚生子后的她选择回到乡村,担任一名村干部。

起初,李靖云也感到不适应,年轻的她不熟悉村里的情况,有时候,村民有了问题也不愿向她求助。结合自己的年龄优势,2018年11月起,李靖云开始利用短视频,记录乡村的美食、美景,和她的村官生活。

水稻插秧,农人们全副武装,弯腰将稻苗一寸寸捆起;竹笋拔节,脆滑爽口引得粉丝连连点赞。在这个名为“古村云菇凉”的短视频账号里,朱岗村的日常生活映入眼前。

每天,李靖云奔波于田间地头。

那时,李靖云正在参加清远乡村新闻官选拔赛,有了短视频助力,她推介的当地土特产丰阳马蹄赢得了高人气,最终,她也成为第一个通过选拔赛PK上岗的乡村新闻官。

渐渐地,短视频成为这个90后姑娘记录乡村的一种方式。“我很喜欢拍一些美食,有我们当地特色的焖牛蹄、炒水萝、牛肉干等等,我都会拍下来分享给老铁们。”李靖云告诉南都记者,除了美食,她也不断尝试着增添新的视频内容。农村的日常生活、当地新建起的民宿、某日天边的圆月,甚至和女儿温馨的互动,都成为她灵感乍现的时刻。


她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“网红”,一个能把村民们自产的马蹄、砂糖橘、牛肉干都卖出去的“网红”,一个吸引更多的人,特别是年轻人回到朱岗村的“网红”。

“实现自己的价值,不一定要在大城市。在乡村,可以实打实地帮村民解决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,也有很大的成就感。”李靖云说,她会一直待在农村,让更多的人能吃到朱岗村的美食。

来源:南方都市报

打开APP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