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APP
从“无人问津”到“网红”!亩收益达8000元,黄金荚经历了啥?

现如今,“成为网红”是很多农产品的追求,因为这往往意味着一夜成名、海量订单、价格翻倍、供不应求……不过,“网红农产品”的成功,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为了成就一款“网红”,幕后是很多人、很多元素在起作用。

今年的黄金荚就是个好例子,这种果荚无筋无柴,肉质鲜嫩,可凉拌、可切丝,且口感清脆、细嫩无渣的黄金荚一炮走红,竟然变身成了网红蔬菜。供不应求的字眼写满网。

我们来看一看幕后的故事:他们一开始为什么失败,后来又为什么成功。

1、思路对了:地少就该种“黄金”

丹巴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,青藏高原边缘,离成都8小时车程。全县有耕地7万多亩,农村人口5万多人,平均一人一亩多地,虽然能种点玉米,但收入不高。

平均一人一亩多地,发展什么好?

四川甘孜州丹巴县的计划是,发展特色农产品,提高耕地亩产值。

思路有了,怎么做?

为了给民众增收,丹巴县把目光投向了规模化种植黄金荚。

黄金荚是一种金色的四季豆豆荚,荚体呈金黄色,平滑有光泽。果荚无筋无柴,口感清脆、味道清香,多以嫩荚做菜用。它最适宜生长在土质深厚、松软、排水良好的土壤里,丹巴境内的高山深切河谷,是黄金荚生长的绝佳土壤。

2017年,丹巴县决定将黄金荚作为脱贫产业予以扶持。于是,大家风风火火的开始了黄金荚的种植,可是,面对他们的却是“一盆冷水”。

2、一盆冷水:产量高了 无人问津

2018年,丹巴县岳扎乡八科村的30亩黄金荚丰收,迎面而来的,是“一盆冷水”。

收购商在黄金荚成熟后,向村里下了500斤订单。村民上交的黄金荚达到1500斤。一车黄金荚拉到了成都,滞销一周后被倾倒。

八科村村委会主任“不信邪”,自己又拉了一车去康定和都江堰卖,结局也一样,“围观的多,但是大家走近一看,都不认识,转身就走了。”村里还曾给能联系到的食品加工厂一家家打电话,只有两家省外的公司表示愿意尝试,他们分别寄去10斤样品后,再没有回音。

由于缺乏知名度,加上山路崎岖运输困难,黄金荚陷入滞销。

如果是在以前,黄金荚可能会就此沉寂。但如今,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高品质和多样性需求日益旺盛,为此,“好的销售途径”也愿意投入人力物力,积极寻找优质农产品。这给丹巴县一个机会!

3、另辟蹊径:“神秘”团队 建议扩种

2018年7月,一队生鲜买手来到了丹巴县。这队生鲜买手供职于四川成都的一家网络科技公司,他们的任务,是为新零售超市寻访各地的特色农产品,将藏在大山深处的农产品带到城市。

新零售即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,通过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,对商品的生产、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,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,并对线上服务、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。

感觉这是个机会,丹巴县领导向买手团推荐了黄金荚。

黄金荚良好的卖相和口感,让买手们感觉这个东西有机会“火”。他们建议丹巴县扩大种植面积,并表示将收购当地的黄金荚。

这不是盲目扩种。建议背后,是订单农业、大数据沉淀和供应链能力带来的保障。

平时,新零售超市通过不断累积产品真实的销售数据,根据不断优化的预测模型,预估市场规模,帮助超市修正之后的销售计划。一般误差不会超过20%。它们根据门店消费情况,预估出黄金荚的采购量,反推到需要种植多少,把种植建议给种植的村或者合作社,当地依据建议制定生产计划,避免想发展不知道如何定量的风险。

在实际销售环节,超市还会通过促销活动、变更区域陈列方式等保证产品销售和上游生产规模的平衡。

与新零售超市签订协议后,丹巴县召开了专门的会议,决定在原来的基础上,号召全县扩大种植面积。

4、网红豆荚:一路畅销 供不应求

有了新零售超市“包销”,村民种植黄金荚的劲头也足了。以前当地只种一季黄金荚,今年村民从2月份就开始种植,这样一年可以种两季。

依托超市的成熟供应链,今年6月,丹巴黄金荚摆进了成都门店,成为当季的“网红豆荚”。随后,成都的超市通过内部机制,把黄金荚推向了全国门店。目前,黄金荚已经从丹巴走向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杭州等全国各大城市,供不应求。

现在,丹巴县有了新挑战:黄金荚卖得出去了,但数量不够。下一步,当地将在农业专家科学指导下,将产业做大做强。

村民对变化的感受更为直接。在丹巴,一亩玉米收入在1500元左右,而每亩黄金荚的收入则在8000元左右,涨了4倍多。

今年以来,不断有新的村民加入种植行列,不少外地打工的村民也选择了回村种黄金荚,目前八科村和周边村已经有110多户村民种植黄金荚,一亩地的收益约七八千元。

以前,黄金荚是菜贩子收,没有规划,没有订单,产业发展比较盲目。而丹巴县和新零售超市进行订单农业合作后,可以以销定产,减少生产冗余,抵御了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。

有了特色农产品带动,村民们距离脱贫致富更近了一步。

打开APP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