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庸拉着高高一车尖椒,已经在市场里转了好几圈。市场里一排排的棚子下,都是收购商的摊位,每一个摊位上,都堆着大堆的辣椒。
碰到空位,赵庸会停下车,和收购商问价。这批尖椒的色泽不太好,绿的不够深,有些发黄,对方给的价格太低,没有谈拢。赵庸开车离开,想再看看有没有出价好一点儿的。
10月14日,辽宁北镇市窟窿台蔬菜批发市场,辣椒的收购已经快结束了,不少收购商已经走了,椒农们卖菜的压力也变得有些大了。
1去年4块,今年4毛
中午十二点半左右,赵庸谈妥了价格,将一袋袋尖椒直接倾倒在摊位处的地上,堆成了一堆,然后开车去称车重。市场入口有地秤,进门的时候称一次重,卸货后空车再去称一次,两次相减,就是一车菜的重量。
几分钟后,他再次开车回来,手里多了一个一寸大小的纸条,上面有前后两次的重量,一次打印,一次手写。
赵庸在窟窿台市场卖尖椒。新京报记者 王颖/摄
因为品相稍差,这车尖椒最终以5毛一斤卖出去了,在当天的市场价里算低的,最好的能卖7毛,还有更差的,只能卖到4毛。而在去年,尖椒的收购价可以达到4块。
整个市场上,收购辣椒的摊位占了绝大部分,而辣椒中,又以尖椒和甜椒(柿子椒)为主,几乎没有其他的品种。
市场里收购尖椒的商户。新京报记者 王颖/摄
所有的甜椒和辣椒,被分成数个等级,各自有不同的价格。处于顶端的是甜椒,收购价达到1块2至1块3,因为量少,卖菜的椒农还有微小的议价空间,倘若谈的不错,还能多卖1毛。其次是品相最好的尖椒,色要绿、肉要厚、形要直,可以卖到7毛。然后是色泽、形状等稍次的,5毛到6毛左右,最次的则只能卖4毛。这些等级没有明确的标准,只靠一双肉眼判断,买卖双方达成一致即可成交。
但4毛的尖椒,并不是最差的,最差的是“JQK”,这是当地椒农发明的说法,形容那些形状弯曲不规则的尖椒,这样的尖椒,收购商根本不收,所以在采摘的时候,就被留在枝头了,也就是说,它们甚至不会被摘下来,会自然长红,再被椒农清理出来,扔了。
卖出去的尖椒,也会经历一次挑选,收购商会雇佣工人将收来的尖椒再进行一次挑选,然后才打包运走。
分拣包装的工人。新京报记者 王颖/摄
菜农将卖出的尖椒倾倒到地上之后,工人们就开始一个个挑选,好的装箱,里面夹杂的“JQK”,以及运输过程中挤破、压破的尖椒,则被挑出来,扔在摊位前的路上,每一个摊位前,都有成堆的尖椒被扔掉,它们和地里剩下的尖椒一样,仅仅因为品相没有那么好,就被当作“废品”遗弃。当然,在市场里扔掉的尖椒,成本由收购商承担。但如果某个农民多次出售“废品率”高的尖椒,下回可能就没人收他的菜了。
2越廉价,越精挑细选
像这样的等级差,其实并不稳固,它会随着价格的变化而被反复地打破、重建。价格越高,挑的越粗,价格越低,挑的越细。去年一斤4块的时候,来者不拒。
“去年哪儿都缺菜,只要送来的都收,根本不会挑好坏,直接打包运走了”,一位收购商告诉新京报记者,“不光是尖椒,也不光是我们市场,任何地方、任何菜都这样”。
据了解,这个位于辽西的蔬菜批发市场,始建于1991年,建成时,被称为全国第二大蔬菜批发市场,“南有寿光、北有窟窿台”,至今还是当地菜农挂在嘴边的话。到现在,窟窿台蔬菜批发市场,已经成为一个拥有13个田头市场的市场群,带动周边65%的农户。
不过,当地菜农也表示,和寿光相比,窟窿台蔬菜批发市场的品种相对单一,“春秋两季,春菜主要是豆角,秋菜主要是尖椒和甜椒,其中尖椒占多数,甜椒多是轮作时换种”。
“去年价格好,种尖椒的都赚钱的,多的赚几百万,只要有菜肯定赚钱”,在窟窿台市场附近的关三村,一位正在建新棚的村民说,“今年不行,能保本就不错了”。
搭大棚的农民。新京报记者 王颖/摄
“建大棚准备种什么”
“种尖椒啊,还能种什么”?
“今年价格这么低,怎么还建新棚”?
“价格的事儿谁知道呢,说不定哪年就好了,这大棚建起来,支架十多年不坏,塑料能用三年,保不齐哪年就遇到好价格了”。
新京报记者在窟窿台市场周边的多个村子里看到,每个村庄附近的地里,都有成片的蔬菜大棚,这些大棚里,绝大部分都是尖椒,已到深秋,气温下降,许多棚里的尖椒,叶子开始发黑、萎缩,但上面仍旧结满了尖椒,还有不少已经长红了。
“市场上也有买红椒的,价格更高,这里为什么不卖?”记者问一位村民。
“市场上卖的红椒是专门的品种,一般的尖椒长红后就会失去水分,肉变薄了,口感不好,没人买”,村民告诉记者。
周边的种尖椒的村民,每家都在十亩以上,多的三四十亩,种植、采摘都要雇人,今年价格太低,收入可能还抵不上雇人的开支,“有的干脆不雇人了,就自己一家人摘,能摘多少卖多少,摘不了的,就不管了”,赵庸说。
3为什么不种更值钱的
在一座大棚里,记者遇到了正在采摘甜椒的王大军,他穿着一件迷彩的长袖T恤,胡子有些花白,弯着腰摘甜椒,“我56岁,他们都说我像六七十岁的人”,记者问起他的年纪时,他调侃道。
王大军在甜椒棚里。新京报记者 王颖/摄
和尖椒一样,甜椒也到了尾声,品相不那么好了,顶端刚结的只有手指头大小,“这些不可能长成了”。
不管在批发市场,还是在大棚里,甜椒都是立于等级链的高处,“甜椒价格一直比尖椒高,去年能卖到七八块,今年好的时候也能卖到两块左右”,他说。
王大军的甜椒棚里,也有不少因为没及时采摘而长红的甜椒,“市场上虽然不怎么挑,但我们摘的时候,还是要稍微挑一下,特别不好的就不摘了,还有一些是采摘时漏掉的”。
这些长红的甜椒,命运和尖椒也不一样,“这次摘完,还有最后一茬,不过就不是拉到市场上去卖了”,王大军说,“到时候会有方便面厂的人来收,他们只要是甜椒就收,不管是红的还是绿的,大的还是小的,哪怕是已经蔫了的也收,收回去做方便面调料”。
不过,好坏都收的代价是,原本微小的一点儿议价权将会失去,“他们说多少就多少,说两毛绝不会多一分,也不会少一分,你想一毛九卖他都不行”。
今年王大军的运气不错,平时他种的也是尖椒,今年恰好想换换茬(轮作),才种了甜椒,结果避过了尖椒大降价的行情,“种几年尖椒,要换一换,就种甜椒”,他说。
既然甜椒比尖椒更值钱,为什么种尖椒的更多呢?是产量更少,还是管理更难?王大军解释说,“甜椒产量确实少一点儿,尖椒亩产能达到1万斤,甜椒7000斤左右,管理上差不多”。也就是说,即便甜椒产量比尖椒低,但产出仍高出尖椒。
真正影响农户决定的,是销量,“尖椒的销量更大,吃尖椒的人肯定比吃甜椒的多。市场上的大货车往外运菜的时候,一车几万斤,一般只捎带着拉几千斤甜椒,其他全是尖椒”,王大军说,“所以换茬的时候才种甜椒,因为少,所以好卖。要是都种甜椒,别说价格不会这么高,能不能卖出去都是问题”。
4被市场左右的农户,也曾想过突围
窟窿台蔬菜批发市场就建在农村,周边的村民可以就近卖菜,其他12个市场同样如此,因此被成为“田头市场”,据介绍,13个市场分布在辽宁北镇市、黑山县等地,带动了20万农户。
但从另一个侧面看,这些市场也一直在左右着这些农户,市场收什么,农户就种什么,什么价格好,农户就种什么。在这场博弈中,农户更多处在弱势地位上,甚至被支配的地位上。
不是没有人想过突围,但目前仍未成功。
如果不种尖椒,可选的蔬菜种类依然很多,比如西红柿、黄瓜、生菜、芹菜……都是常销的蔬菜,消费者众多,市场需求大,应该不愁卖。但对窟窿台周边的村民来说,市场其实是特定的,“不是不想种别的,但只有尖椒、甜椒的收购商是最多的,种了其他的菜没人收,几十亩地一下子成熟了,卖给谁”?王大军说。
农户们也想过自己卖,几家人组成合作社,合伙雇车,自己运输,卖到更远处的市场,但依然没成功,“种了一辈子地,外面不认识什么人,也没有渠道,要打开局面不容易。但这不是最麻烦的,渠道的问题,只要肯花心思,总会有些收获。更大的问题是,蔬菜收获的季节很短,比如尖椒,采摘期一个多月,一般采摘三四次,大概十天集中采摘一次,真正采摘和销售的时间很短,每次就几天时间,大家都有几十亩地,谁有工夫去跑到几千里外卖菜呢?”王大军说。